第三,农民工要把妻儿、父母从乡村接进城,就要有长期的收入。
(《南风窗》2013年第二期,未删稿) 进入专题: 财税改革 。毋庸置疑,每个纳税人、每个国民权利意识的淡漠,是导致其权利被权力侵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遵从它,捍卫它,也是每一个国民、每一个纳税人,特别是每一个官员的基本义务。事实上,现行宪法也不是完备的,即就是《八二宪法》同样。回顾《八二宪法》实施三十年来的实践,最大遗憾就在于,宪法违宪机制的缺位或滞后,致使各式各样的违宪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包括各种违宪财税行为。这是因为,这一群体既掌握着各级权力,包括财税权力,同时也对各种社会资源具有强大的支配力。因为严格说来,不完备是宪法的常态,完备则是宪法的理想状态。
如果因为宪法初衷目的是为了遏制各级党政官员的权力,防范各级党政官员滥用权力,伤害国民的基本福祉,从而推脱遵从宪法的责任,认为遵从宪法与自己没有关系的话,那就真的永世无法摆脱被奴役的命运了。当然,缺乏宪法支持的财税法也是底气不足,无法获得现实权威的。首先,中国的统计数据大大低估了居住消费。
那些熟悉经济增长理论的人应该会同意上面对于消费驱动经济增长这种流行观点的批评,但可能会有人指出,中国不到50%的消费率也低得太不寻常了。这里我们并不是要怪统计局工作做得不好,而是要告诉统计数据的使用者应该了解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与投资品价格水平相比,中国的消费品和服务(包括政府服务)的价格水平较国际水平更低。听起来也许有些拗口,但中国相对低的消费率正是其很高的消费增长率的重要原因。
编者按: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呼声四起,要求消费主导的声音亦日复一日。相比之下,在全球范围内,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80%,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88%,欧盟则刚刚超过80%。
香港的消费率在1960年以来也都保持在60%左右。仅这一项消费支出的重估就将中国的消费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中国消费过低、储蓄过高、经济增长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关于中国消费率太低的这种流行观点,其实是基于错误的理论和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肤浅的理解之上的。
这种方法依赖于被抽样调查的住户每个月详细记录家庭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参与记账的家庭只得到很少的报酬。考虑到中国城市异常高的房价这一事实,中国的居住消费可能占到GDP的11%或者更多。此外,根据宾大世界表,中国的消费率在1990年是58.9%(而不是官方的62.5%),而且。1990年到2010的二十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0.5%,与此同时,消费的增长也达到了8.6%(考虑通胀调整因素后)。
若干经济学家(包括本文作者)在这方面已经指出过这一点,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实践中,计算虚拟租金并非易事。
对于官方消费数据是否低估、低估几许,各界也一直充满争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对消费的低估来源于几个方面。
这是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我们对此都没有异议。居住消费由租金、房屋维修保养及水电煤气等支出构成,其中租金又包括租客支付的实际租金以及房产所有者自住的虚拟租金。虽然消费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但高达8.6%增速已经非常了不起,因为世界平均水平还不到3%。首先,我们知道高收入、高消费的家庭在样本中的代表性是很低的,因为他们没有动力去报告他们的收入或者不厌其烦地记录每笔支出。按照现在流行的观点,中国人的消费不足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国必须采取刺激消费的政策,一方面来帮助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其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即使是已经发达的东亚经济体在他们快速增长的时期内似乎也没有经历如此低的消费率。
(从技术上讲,这是由于在此期间中国消费价格水平相对于投资价格水平上升更慢。不仅建造成本大大低估了房屋的市场价值,而且2%的折旧率也低估了实际的租金回报率。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中国的投资效率可能就太低了,投资过多时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经济体长期保持了这么低的消费率。
例如,许多企业主或高管通过公司账户购买私人汽车,这些汽车的购置成本会被计入投资支出而不是私人消费。如果这些消费占家庭消费总量的10%,那么我国实际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就被低估了3.5个百分点。
如果农村住房消费被官方统计低估了1个百分点的话,那么中国的总消费支出就被低估了5个百分点(顺便说一句,虚拟租金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也是收入的来源,这意味着,中国的GDP也至少被低估了5%。对于国有企业的高管而言,公款支付的实物消费成了一项重要的福利。导致消费被低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官方统计数据不能涵盖由公司账户付费的私人消费,此项支出一般被视作企业的经营成本,如果是耐用消费品,则被视作投资支出。中国的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地区,也大大低于自己20年前60%的水平。
新加坡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消费率从来没有超过60%,过去二十年的平均消费率只有45%,比中国已经很低的官方消费率还要低很多。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个论点:官方统计数据大大低估了中国的消费水平。
理论上,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应该等于住在自有房屋中的居民要在租赁市场上租住类似的房子需要支付的租金。但是一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依赖于其生产能力的扩张,而这取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进步的速度。
根据我们的估算,在2009年,如果中国城市住房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4000元人民币(640美元),平均的总租金回报率是3%,由此计算出来的居住消费支出占到GDP的10%。虽然这种方法很容易,但是它大大低估了实际的居住消费。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决策科学系主任朱天撰文指出,中国消费率太低的流行观点,是基于错误的理论和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肤浅理解之上。具体来说,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的价格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42%,而投资的价格水平则相当于美国的68%。但中国经济不正是在这20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吗?有什么理由认为中国的低消费现在就成了问题呢?中国60%的消费率与同样基于宾大世界表的数据计算出的东亚四小龙的消费水平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这种通过公司账户进行私人消费的做法在中国普遍存在,包括吃喝宴请、旅游度假、汽车保养、汽油消耗、通讯支出等等,几乎任何可以开发票的家庭用品的开支都可以打入公司账户。
统计局使用建造成本乘以一个固定的折旧率(城镇住房是2%、农村是3%)作为粗略的估计。(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译者范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决策科学系主任 朱天、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军 进入 张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 消费率
应抓紧制定国家关于促进居民消费的发展规划,统筹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有两个基本判断需要重点关注:从短期看,按目前的改革力度和调控方向,今年经济中遇到的问题,明年同样存在且风险更大。
进入 夏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二是抓住系统性风险问题的解决。